吴非
夏老师在进行讲座之前,先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学思历程。夏老师90年代在湖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因第一次考研失败在国企任职六年,后来还是认为自己更适合在大学内生活,学习,教书,于是第二次报考了武汉大学社会学硕士。夏老师说,硕士三年是他人生中较不愉快的三年,和同学相处并不太融洽,有时自己很主动联系对方别人却冷面相待。在经历了三年大学时光后,夏老师再一次回到职场,这回他只在深圳一家私企做了一年就考博,他获得了北大人类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这段经历过后,夏老师就来到中山大学做老师。从简历来看,夏循祥老师是一位非常务实,刻苦的学者,并没有在商业和物质上展现太多兴趣,反而一次次辞职回学校读书教书,这一点在当代中国大陆是较为难得的。
夏循祥老师在介绍完自己的经历之后就开始讲述有关宗族文化的内容。首先,夏老师将宗族定性为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同宗同族人构成的社会群体。宗族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地方社会组织,在中国公共事务中起到很大作用,研究宗族文化对理解当代中国公共政治很有帮助,许多群体性事件都和宗族势力有关。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形成宗族社会是与我们民族内在对亲情的依赖有关。事实上,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对血缘和亲情有一种天生的眷恋感,因此我们会用一种虚拟亲属的方式来拉进人与人之前的距离,比如我们会称年长者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这种对亲人的安全感渗透在汉民族每个个体的细胞里。正是这样一种重视亲情,重视家族的伦理观,促成了宗族社会的形成,在宗族社会里,大家都是亲人,大家生活的都是一种没有法律和契约,而以亲情和伦理为枢纽的社会里。不可否认,这样的社会可能会造成家族专制,封闭保守的环境,但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这样的超稳定结构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毕竟相对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更依赖稳定的环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宗族的形成也是一种先进淘汰落后的结果,中国古代群体社会经历了先秦的贵族(氏族),秦汉的豪族,魏晋的士族,在唐代萌芽,宋代发展成熟为宗族社会。先秦是一种等级分明的封建制,这样的社会各阶级流通不大;秦汉豪族为地方豪强,多为帝王不喜;魏晋士族风流有余,实干不足。最后的宗族社会其实是整合了以上各种社会结构的有点形成的。在社会学领域中,宗族既承担了集体诉求的功能(抗强拆),又成为一种生活组织。在现代,岭南,台湾的宗族社会开始和现代公民意识合流,成为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而另一方面,其民族本土性又较城镇更为明显,宗族社会的祠堂保留下来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例如各种礼仪,节日祭祀活动,风俗,饮食,宗教,音乐等等。对于这样一种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的文化,我们研究它的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夏老师在讲完宗族社会的概况后,又举例证明了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首先夏老师介绍的是浙江「江南第一家」义门郑氏。郑氏发展有数百年,该家族很有特点,由一个大家族同居共食不分家经历了三朝十五世三百六十年,鼎盛时期有三千人同吃住的盛景。维持这样一个大家庭秩序的,不是某朝法典律令,而是家族内部的家规,该家规以儒家三纲五常为蓝本,有严格的道德约束力,明初学者宋濂曾以此为借鉴参与修订《大明律例》。更为难得的是,郑氏宗族在古代帝国时代下有一项惊人的记录—一门一百多位进士举人为官,竞无一人因贪污渎职下狱受审!这样高风亮节的家族在各朝各代都殊为难得,同时也反映了儒家伦理对国人教化的成功。除此之外,夏老师又介绍了坑尾村。坑尾村目前六百多人都以成为城镇户口,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此村有很长的海外移民历史,目前大多数人在外打工。现今保存较好的有黎氏宗祠和坑尾酒堂,酒堂有吃饭,喝酒,宴客等公共功能。但坑尾村目前宗族文化保留情况不太好,文化和政治因素都在不断弱化。当然,宗族的消减也是目前中国大陆的整体趋势。
作为华南宗族文化小组组长,我本人对宗族的历史变迁很感兴趣,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经历了先秦贵族,秦汉豪族,魏晋士族,宋以后宗族的变迁,一直到民国才有政府干预,而土改后宗族和传统文化遭到极大地破坏。我个人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了解,现谈谈我个人感想。先秦贵族是一种封建制下等级严明的阶层,它不包纳底层民众,也不吸收外来异族,在春秋以前,贵族垄断了经济,政治,军事等权力,甚至很多贵族认为战争是一件高贵的事,从而不允许平民参战。在这种贵族气弥漫的社会里,既有封建时代很有美学意义的贵族风度,也有一种堕落和懒散的情绪在蔓延。但春秋中后期齐桓公和管仲联手打造的「霸主」成为一种新的诸侯模式,它不再强调贵族气质,而是凸显一种功利主义的军政态度,虽对周天子保持臣服,但要求其他诸侯臣服于自己。「霸主」模式是第一个对先秦贵族发起挑战的政治模式,仅仅是侯爵的齐,晋两国由于具有超强经济军事实力而远远凌驾于郑,宋两个公爵之上,「南蛮」楚国更是因「不服周」而大胆称王。进入战国之后,天子权威丧失,大国争霸愈演愈烈,以天子-诸侯为核心的贵族模式被推下了历史舞台。而秦皇扫六合,汉高帝再次统一之后,社会格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周王室分封的诸侯逐一退出历史舞台,而平民和政府都无力拥有所有土地,因此有钱有势的个人就不断兼并土地,形成地方豪强,史称「豪族」。豪族的鼎盛时期在汉武帝前期,此时南阳豪族灌夫敢凌辱丞相田蚡,郭解多次无视汉王朝律令,走私,杀人,私藏钦犯。在意图加强中央集权的大汉天子眼中,地方豪强和藩王一样成为尾大不掉的祸害,他们对上威胁朝廷,对下控制百姓,地方财政被各地豪强垄断。刘彻用一种很高明的手段先后杀了灌夫和郭解等人,又将另外一些豪族成员强令迁入茂陵,使得汉廷权力空前庞大。在宣帝,元帝年间,儒家盛行,不少读书人可经推举入朝为官,也从另一个角度削弱了豪族势力。新莽之后各地农民四起,原有格局再次被打乱。东汉王朝建立后,除最早的光武皇帝,明帝,章帝之外,其余皇帝即位全未成年,大汉王朝大权旁落,后宫,外戚,宦官,士人交相角逐。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士大夫在政治上一败涂地,但却收获了民心,也建立起了友谊。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名士及其后代子弟形成的家族开始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如袁氏四世三公,,荀彧,司马懿等都因祖上是士大夫而获益良多,反观超世之杰曹操却因阉竖之后而饱受诟病。在三国和西晋时期,这种风气越来越严重,个体以风流玄思而求士,群体以附庸风雅而为官,由于缺乏严格的选拔制度,有身份名望的士族子弟几乎垄断了魏晋官场。
因此,宗族与贵族,豪族,士族相比,具有几大优点:
-
一、宗族具有普遍性,任何人都可成为一村宗族的祖先,只要你带着家属开荒并长居在此即可,门槛很低。
-
** 二、宗族具有稳定性**,相比贵族和士族,宗族对政治的参与程度是自由的,一般家中会供奉一部分孩子读书做官,大多数人则种田,经商,这种和朝廷的若即若离保护了家族的延续,避免出现在政治漩涡中一次性毁灭的可能。
-
**三、宗族具有流动性。**对于以上三个固化的阶层而言,宗族成员无疑是可以随时改换阶层的,同一家族中,有人读书,有人习武,有人经商,有人种田,这样多元的结果既释放了生产力,也保证了中国古代的超稳定结构。
-
**四、宗族具有文化独立性。**春秋的贵族和魏晋的士族往往以京都和大都市的生活方式为中心,模仿,复制太多,而豪族本身就是缺乏文化的地主恶霸居多,宗族相对而言既有文化,又能独立,岭南一地,各村落之间习俗截然不同。窥一斑而知全豹,独立而原创的文化使得中国农村文化更为丰富多彩,这与宋以来文化中心的下移也密不可分。
王小妮读诗
郭亦非
与往常不同,王小妮老师的课堂已经变成了一场读诗会,大家紧紧围坐在一起,听着王小妮慢声细语地读诗,宁静而安详。
夜晚的天空布满了月亮
只有一个月亮是明亮的
而我的月亮一定不是那个明亮的
我的月亮改变着那一个的形状
让它由圆变弯再由弯变圆
有时,它遮蔽它
它的四周就发出毛茸茸的光
像一圈无助的婴儿的手
闭上眼,听着王小妮读诗,空气仿佛凝滞,时光似乎停止流逝,这样难得的气氛不由自主地让你想起故乡的月亮,温暖如春,让人忘却了窗外哗啦啦的大雨。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读诗,你可以随时离开,随时打断,甚至可以随便吃东西,王小妮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无拘无束,任由自己将天性发挥到极致。
成名于出版《上课记》的老师王小妮,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诗人,因此她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语出上课记)。这样的态度使得坐得横七竖八的立大学员们感受到了她为人和蔼可亲的一面,她会突然在读诗时话锋一转,「庄重」地劝这群年轻人能拥有爱情,学员们也会向她袒露心声,甚至连十几天里很少主动提问的学员都站了起来。
能遇到王小妮这样的老师是自己一生的幸运,大家都这么觉得,可是她自己的儿子却发短信质疑她说「当他们被无情地抛向社会,被无情的现实所吞没时,这样特殊的老师对于他们一生的影响能有多大呢?」
面对类似儿子这样的质疑声,王小妮坦言,「老师不是你的全部与唯一,她只是一个点醒,更多地还是自己能保持独立性,当然,如果人到中年,心仍旧单纯,那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或许,那样的独立与单纯真的是一件奢侈品,白驹过隙,谁还能像路也笔下的那个翩翩少年,「带上一把木梳去看你,在年少轻狂的南风里。」
碎片式的悟
蒋日
「科幻电影于后现代主义」,它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感受,不像理想中的师生平等讨论,也不像现实中的填鸭式授课,它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李思涯老师与其说他是一个老师,不如说他是一个探索者,一个不断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的探索者。
因为那天课程十分紧张,七点半上课直到七点二十还有很多人没有来,可是在李老师的脸上毫无愠色,并且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淡然。
「这堂课只有聪明的人和用心的人才能听懂。」有些人对李老师这句话表示不认同,认为它过于高傲。但是一个人一开始就把自己划到不聪明的那一方,那么他还有信心去探索未知吗?众生平等不是将自己放到最低的位置去迎合他人,而是重视自己,并把每个人都看成自己。
「你从未接触过任何东西。」一个小小的视频在立大改变了一群学员认为是真理的认识。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那个荒谬的事实,因为人类对未知的未来总是充满恐惧,同时对既定的规矩十分依赖。这也是我们这堂课的主要内容——科幻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科幻电影是人类对未知未来的幻想,并且用电影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简而言之就是对既定规则的破坏。但是只有打破既定规则才能使社会进步。
「只有放下执念,你才能活的更轻松。」难以置信,在如今社会有一个大学老师会对佛家学说有着如此深厚的研究。我无法说出他教给我什么东西,但是他给了我很多启示,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顿悟吧。
一堂课在一种类似于碎片式的谈话中过去了,我没有学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但是对人生思考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王铮
第一次看到立人大学广州组的课表时,李思涯老师的这堂课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The Matrix》三部曲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我很期待能在立大和大家作一次深入的探讨。来广州前还特意重温了一遍电影,做足了课前准备,应该说对这门课有着最高的期待。
这门课安排在学期末的时候,课堂主要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对科幻电影做一个概要的介绍,然后安排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之前已布置的话题,最后再由老师做一些解释和对同学们疑问的解答。
也许是我对于这门课的期望过高,原本希望老师能带给豆瓣影评之上更多的启示,有一场思想的冲撞,比如大家激烈讨论 Ziion 到底是否存在,「真实」世界到底是不是真的……遗憾的是,留给这部分的时间和内容都显得有些仓促和不够深入。但我想,毕竟还有很多学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也对科幻电影的主题不是那么感兴趣,作为老师,拿出时间做一个入门级的讲座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后来听到有些非科幻迷的学员反馈说,有些听不太懂,也跟不上。
我觉得这是个很难平衡的事情,毕竟时间是有限的,课程又不是持续的。李思涯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已经尽可能地去平衡了,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