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Review]基于剪切波分裂的地球内部各向异性研究综述 #26

Open
Lszidv opened this issue Dec 22, 2024 · 0 comments
Open
Assignees
Labels

Comments

@Lszidv
Copy link
Owner

Lszidv commented Dec 22, 2024

1. 地球内部各向异性

1.1 定义

  • 各向异性指地球介质的物理和化学属性随方向的不同而变化。
  • 研究地球内部各向异性可以揭示其结构、动力学特性及应力场分布情况。
    各向异性结构层

1.2 不同圈层的各向异性特征

1.2.1 地壳

  • 地壳的各向异性主要成因:
    1. 裂隙定向排列(广泛膨胀各向异性,EDA)。
    2. 矿物晶格优选排列,尤其在下地壳。
  • 中上地壳:裂隙沿最大压应力方向扩张,导致方向性排列。
  • 下地壳:由角闪石等矿物的晶格排列形成构造各向异性。
  • 研究意义:
    • 利用剪切波分裂分析裂隙变化,可以监测地壳应力场的演化和地震活动。

1.2.2 上地幔

  • 各向异性来源:
    • 橄榄石晶格的定向排列。
    • 板块运动与地幔流动的耦合作用。
  • 主要分布:
    • 上地幔各向异性与造山带和裂谷带走向一致。
  • 技术方法:
    • 剪切波分裂(如SKS波)具有高垂向分辨率,是研究上地幔各向异性的有效工具。

1.2.3 D″层

  • D″层位于地幔与外核的边界,特点:
    • 各向异性由矿物(如钙钛矿)晶格排列和弹性模量混合物造成。
    • 对地球内部热力、化学演化有重要意义。
  • 当前问题:
    • 由于地震观测的局限性,D″层的剪切波分裂研究结果还不完整。

1.2.4 内核

  • 内核各向异性是由铁晶体的六方紧密堆积(hcp)定向排列引起。
  • 主要表现:
    • 地球内核的对称轴与自转轴间存在夹角。
    • 剪切波分裂未能完全覆盖内核区域,研究仍有待完善。

2. 剪切波分裂方法的发展

2.1 方法分类

  1. 偏振分析法
    • 利用质点运动变化提取快、慢剪切波偏振结果。
    • 缺点:工作量大,效率低。
  2. 旋转相关法
    • 将水平分量旋转至快、慢剪切波的方向,分离快、慢波。
    • 优点:准确性高,结果易校正。
  3. 最小特征值法
    • 基于质点运动轨迹协方差矩阵计算快、慢波偏振方向。
    • 缺点:对噪声敏感,稳定性低于其他方法。
  4. 最小切向能量法
    • 通过最小化切向分量能量来校正快、慢剪切波。
    • 优点:高效、可靠,是研究上地幔各向异性的常用方法。

2.2 方法发展历程

  • 剪切波分裂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的偏振分析到综合性分析工具的发展。
    • 剪切波系统分析方法(SAM):结合相关函数、旋转分析和偏振分析,能够自动识别快、慢剪切波,应用于地壳应力场研究。

3. 剪切波分裂的应用

剪切波分裂震相示意图

3.1 地壳各向异性研究

  • 方法:利用SAM系统分析快、慢剪切波的偏振方向和延迟时间。
  • 参数意义:
    • 偏振方向:反映裂隙方向和应力场特征。
    • 时间延迟:与裂隙密度和介质厚度相关。
  • 应用
    • 监测区域应力变化。
    • 预测地震活动。
    • 研究构造活动和断裂带演化。

3.2 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 利用SKS波、PKS波等远震剪切波分裂研究上地幔结构。
  • 技术特点:
    • SKS波具有高横向分辨率,便于分析板块运动和地幔流动方向。
  • 应用实例:
    • 青藏高原:发现壳幔耦合较强,上地幔流动与板块运动一致。
    • 华北地区:揭示复杂的双层各向异性结构。

3.3 地震预测与火山监测

  • 地震预测:
    • 剪切波分裂参数随震前应力累积和震后释放而变化。
    • 例如,冰岛地震活动成功预测震级与时间。
  • 火山监测:
    • 剪切波分裂反映火山喷发前的应力积累和岩浆动态。
    • 火山喷发后延迟时间显著降低,表明应力释放。

4. 壳幔耦合模式

4.1 耦合模型

  1. 简单软流圈流动模型(SAF)
    • 表现为壳幔解耦状态。
    • 软流圈顶部与底部流速差异明显。
  2. 垂直连贯变形模型(VCD)
    • 地壳与上地幔耦合变形,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一致。
    • 表明壳幔运动一致。

4.2 研究现状

  • 青藏高原:耦合状态显著,壳幔运动一致。
  • 复杂区域:耦合模式仍需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板块边界和裂谷带。

5. 展望

5.1 当前技术局限

  • 台站分布稀疏,限制区域研究的分辨率。
  • 剪切波分裂方法对各向异性厚度的估算存在难度。
  • 数据解读易受噪声和多解性的影响。

5.2 未来发展方向

  1. 密集观测
    • 建立更多地震观测台网。
    • 引入新型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
  2. 多方法结合
    • 剪切波与面波联合分析,弥补垂向分辨率不足。
    • 结合GNSS研究地壳运动与应力场。
  3. 跨学科融合
    • 将剪切波分裂与地电阻率、大地电磁学等方法结合,综合分析各向异性特征。

6. 结论

  • 剪切波分裂技术是研究地球内部各向异性的核心工具,为地震预测、火山监测和深部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 尽管存在局限性,随着技术进步和方法改进,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Paper Link

@Lszidv Lszidv added the other label Dec 22, 2024
@Lszidv Lszidv self-assigned this Dec 22, 2024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