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5 lines (19 loc) · 3.42 KB

numbers_everyone_should_know.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5 lines (19 loc) · 3.42 KB

Latency Numbers Every Programmer Should Know

对于冯·诺伊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CPU 要数据才能正常工作。如果没有可处理的数据,那么CPU的运算速度再快也没有用,它只能等待。

在计算机和芯片发展的历史中,CPU 速度不断提高,但主内存的访问速度改进相对较慢,导致 CPU经常处于等待数据的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处理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 CPU 缓存。

寄存器和 CPU 缓存共同构成 CPU 内部的高速缓冲存储体系。

寄存器直接位于 CPU 内部,是距离 CPU 最近的存储单元。CPU 缓存分为多级,距离 CPU 最近的一级缓存(L1缓存)接在寄存器之后。

在内存层次结构中,从和 CPU 的接近程度来看是:

寄存器 > L1缓存 > L2缓存 > L3缓存 > 主内存

Cache Hierarchy

寄存器访问速度最快,但容量最小。随着级别升高,访问速度下降但容量增大,以平衡访问速度和存储空间。

Brown University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ystems课程有专门介绍计算机的存储层次结构:以大小和速度为标准,将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从最快但容量最小最慢但容量最大进行排列。

storage hierarchy

存储层次结构这样设计是基于不同存储设备的成本和性能特点内存成本高但访问速度快,而硬盘成本低但访问速度慢。所以采用这种层次结构可以在平衡成本和性能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各种存储设备。

在2010年,Google 的 Jeff Dean 在斯坦福大学发表了一次精彩的演讲 Designs, Lessons and Advice from Building Large Distributed Systems,在演讲中总结了计算机工程师应该了解的一些重要数字:

Numbers Everyone Should Know

后来有人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交互式web UI,展示了这些数字随着时间的变化。 #### Latency Numbers Every Programmer Should Know

这些数字对人的感觉不那么直观,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相差数个数量级,让我们很难真正理解这些差距有多大。于是 Brendan Gregg在他的书 Systems Performance中,以 3.3 GHz 的 CPU 寄存器访问开始,放大成日常生活的时间单位,直观感受各系统组件访问时间的数量级差异:

Example time scale of system latencies 如果一个 CPU cycle 是1秒,那么内存访问的延迟是6分钟,从旧金山到纽约(相当于深圳到乌鲁木齐)的网络延迟就是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