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Opendata meetup discussion

CK edited this page May 4, 2013 · 7 revisions

原出處

與會人員

David、Whisky、KNY、王裕榮、Dongpo、林誠夏、莊庭瑞、葛冬梅、MnO2、Kirby、clkao、ipa、吳長鋼、Supaplex、Conrad、Gershwin Chang、王昱程

我們將記錄做了一些整理,想辦法把概念釐清。

法規法制面

  • 電子資料庫 - 有著作權保護。
  • 規費法。如果未經過開放會屬於政府資產,需要收費。不小心公務人員就會送法院。
  • 故宮的法條,全部開放的話就無法生存。故宮是國營企業,需要自行謀生存。
  • 各部會為求安全,連自己的部份是否能開放也不知道。
  • 還有地方法。修改到公務人員覺得安全了大家才會做。
  • 研考會作業原則。地理資料不能用公開資訊法來弄,而是用規費法,國土測繪法。
  • 行政院法規會,直接來盤點,哪些法會牽扯到 Open Data 的問題。沒有觸及到這些法律的資料優先開放。
  • 是否可以走到開放資料法?混亂之中有一定的法則(靠默契)。

可能解法:

行動戰術面

  • 不用特意去區分哪些是受著作權保護,而要能夠去衝撞
  • 哪些東西是大家都需要的,大家用請願的方式來表達意志。
  • 透過行政院研考會,用行政命令去壓各個機關。以作業原則先推動。
  • 透過立法管道?有先例?定在法律裡面反而會變成違反行政裁量權。需要三年五年,三讀通過。屆時熱潮已過。
  • 如何用一個平台來跟研考會對話,研考會推 Open Data 是一個助力,如何
  • 從民間來推這種作法是一種短多長空。
  • 比較好的作法是一種研考會訓練文官,這是很長期的基礎建設。現在這批公務人員只是為了 KPI 做,長官升官了很快就會死掉。
  • 怎麼把 Open Data 塞進規格書,規格書彼此是會互相 copy 的。

可能解法:

行動戰技面

  • 所有部會聯絡的狀況,Tracking, 避免重工。
  • data.gov.uk 網站上有一個按鈕,可以直接 request 要什麼資料。英國有三天內要回應的規範,要回應到滿意。
  • What do they know - 我要跟哪個機構要哪個資料。整理成現在處理進度如何
  • g0v 有 data submit 的時候就直接 cc 一份到研考會,這樣就知道究竟有哪些資料的需求。

可能解法:

政務狀況面

  • 政府現在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窗口
  • 業務單位覺得只要不要讓長官出事情
  • 沒有被民意代表點到。
  • 這些東西不是公務人員在管,是廠商在管。

可能解法:

標案生態面

  • 維護案。
  • 不是公務人員不想做,是廠商沒有 Open Data 的概念。
  • 議題已經吵了許久,沒有技術準則,怎麼跟廠商訂規格。廠商用想像來丟出東西。
  • 廠商沒有人可以問。
  • 是否可以用民間的成果當成KPI來往上報,來拿到預算。

可能解法:

人才培訓面 (G2G)

  • 教育訓練大部分是對各部會的資訊處。
  • 教育訓練是研考會發公文,每個部會不要超過三名。
  • 為什麼開放資料做了那麼久,現在有一個 Open Data 出來。
  • 教育訓練有盤點的方式,表格。由來來回回的方式來訓練他們。
  • 業務單位不明白作這些究竟有什麼好處。

可能解法:

資料開放釋出單位面

  • 經建會
  • 台灣人口,地區人口的成長狀況。
  • 觀光局的觀光資料集已經丟出來。拆成四個。
  • 核心業務是什麼,不涉及到個資的。有自己特色的可以丟出來。

可能解法:

資料開放技術面

  • Data Index, Centralize , normalization 三個重點。
  • ODIR 如何讓已經開放出來的資料集。
  • 性質,屬性,Meta Data 搜尋引擎。
  • 資料是否可以當作一種 package。visualization, normalization都內化
  • 廠商都已經有 Excel,他們不會想要去動。
  • 怎樣可以影響到 Operation,建立流程化的方式讓之後廠商在做的時候都可以容易轉換成 Open Data。
  • 常態 Operational ,去提供品質好的 data。

可能解法:

資料開放產業面

  • ODI 資料開放後的影響。
  • Virgin 收集來的資料,用開放資料的相關資訊來幫助他們處理。
  • linkdata.org 只是一個實驗室出來的公司, 處理 csv 轉成 RDF,一開始免費給學界與公務單位用。背後是美國人。
  • 如何賺錢,有了許多資料自然能夠有收入。
  • 將政府不懂的東西外包給廠商,用商業的方式去協助政府,會有資訊中心問,那個東西是找誰做的。
  • 議題很熱但沒有一家公司在做 Open Data 的,以現有的技術來處理 Open Data 政府也不會看到民間的顧問。
  • 交通天氣一定是最熱的,會導致資源分配不均。
  • 生態是有競爭一窩蜂心態,會看到覺得其他人做了不錯而跟著做。

可能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