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 前言 立大 2011 学员记忆 谭威:杂碎,唠叨以及感念 崔鹏:关于立人的十个记忆碎片 尘世:【大四学长碎碎念】从「负」到「零」 费费salsa:心安便是归处 郭亦非:不再让你孤单 钱大同:他走进了一间孤独的茅屋 苏顺德:一期一会 微笑的鱼:写在结束边上@LRC 通往独立思考的道路 我爱××× 立大 2012 关于这个夏天的故事 咱们顶得住 想象另一种可能——小记立大,706和自己 相信未来 滚他妈的蛋——为立大纪录片预热 立大日记 余世存:人的目的——为立人大学讲座的准备文稿 立大 2013 2013年李英强致词 致立人大学 2013 年游学班学员的第一封信 欧阳的每周一信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1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2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3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4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5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6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7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8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9 给立大义工的每周一信 NO.10 立人大学重新出发 LAT 分享会 刘苏里:学者型书人的学思历程 韩旭宽:中国城市里的个人主义 周濂:大学的德性和大学生的德性 郝建:从当代的艺术元素看中国独立电影 冯克利:学思分享 北京组 王建勋:从当下的反宪政思潮说起 黄剑波:中国的民族与民族的中国 苑明理:维基百科与互联网 梁晓燕:在民间寻找事业和生命的价值 赵鼎新:诚信,诚信危机与诚信构建 张翠容:烽火大地 永恒之旅——一个华人记者的国际采访感悟 杨早: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张帆:摇滚与中国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之变化 刘骐鸣:当代艺术中的民主意识——兼谈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柏邦妮:聊写作,聊生活 柳红:在时代的洪流里我们该如何站立 树才:诗歌中的人与自我 王翔:戏剧是什么? 王东成:文化以及文化素质 丁东 邢晓群:口述历史与民间学术 上海组 上海组公告 广州组 邓伟生:国家的正当性问题 赖伟军: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周如南:乌坎观察——探寻走出转型陷阱的动力 陈定方:独立书店在城市中的困境、突围与选择 安猪:公益实战研讨会 彭嘉志:广府文化 刘根勤:岭南文化 朱晔:中国城市化 刘琼雄:跨界青年学——看不见的年轻人 余以为: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 戴志勇:向内与向外——评论可以抵达何处 曲栋:公民社会与青年行动 黄雪涛:公共法律行动 李思涯:电影与后现代主义 张晓静、陈洲:艺术与女权主义 成都组 范美忠:谈《齐物论》 冯川:通识英语教育 李心释:语言与世界 王怡:我的学思历程 土家野夫:学思分享 谌洪果:学思分享 蒋林:学思分享 赵国君:我的学思历程 学员记忆 华夏:大学,是和世界谈一场恋爱 孙健:北京组义工孙健给所有申请者的信 黄宇峰:写给立人大学筹办义工们的一封信 陈仲伟:忆往拾零——那个立人大学的初啼时节 夏志诚:诗意的生活与自由的灵魂 理想的大学——兼谈立人大学游学班 恺迪:Som Ven, 作为朋友 立人日记 刘嘎吱:立人大学的特色在哪儿 余意:立大 NGO 调研札记 郭亦非:那一年盛夏,我们来到了立大 广州 7.17 广州 7.18 广州 7.20 广州 7.21 广州 7.22 广州 7.23 广州 7.25 广州 7.26 广州 7.27 广州 7.28 广州 7.29 调研与访谈 广州组:华南宗族文化 广州组:广州同性恋 NGO 的现状和发展 广州组:访谈刘建锋 广州组:博尔赫斯书店专访 广州组:NGO 调研札记 立大 2014 冬季游学 柳红:我人生的三次选择 刘苏里:阅读的智慧 张鸣:民国在北京 北京组 广州组 邓伟生:Rawls 的正义理论 李公明:艺术欣赏 彼得猫:二手书和二次生命创造 宁二:温柔的愤怒——过去十年中国的民谣唱作人 Tony Yet : 从问对问题开始 成都组 南京组 武汉组 张鸣 李工真:欧洲教育 梁木生:谈「读书」 学员记忆 李婧:立大成长报告 夏至诚:这个世界会好吗?——记立人大学2014寒假游学班 张佳:明亮的凛冽 张秉达:有所不同——记 2014 立大冬季游学 张鑫:立大遗梦 小草微露:一席流水于君听 李帅:寒假,立人 若水:读立大人之三言两语 王彦入:我来到立人,是为了看到太阳 鸿波:寒假游学有所思——兼论知识人的“持守时代” 赵梓楚:一个夏天和一个冬天的游学记 郑智超: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郭映秋:我们永远在路上的心 靳聪聪:一个个自由的灵魂 寄语